
太极拳发祥地-----陈家沟 陈家沟坐落在河南省温县城东五公里的青风岭上,中国‘河洛文化’的起源地--黄河在村南千古流淌。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全村600户人家,人口2500人,散居在沟沟壑壑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田园般舒适宁静的生活。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一个闻名世界的中国农村。在国外,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个温县,甚至不知道有个河南省,却知道有个陈家沟。这样的村庄,诺大的中国能有几个?
中气贯足,精神百倍,临阵交战,切忌先进。 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 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 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 一引即进,转进如风,进至七分,即速停顿。 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左右,俱要留心。 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忽下,或顺或逆,日光普照,不落边际。 我进击人,令其不防,彼若能防,必非妙方。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 斩将搴旗,霸王之真,太极至理,一言难尽。 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妙理难寻。

陈家沟魅力独具。如今,太极拳已经在全世界传播开来。作为武术,它可以技击自卫;作为运动,它可以强身健体。这个泽被人类的拳种,就是从陈家沟走出来的。陈家沟,孕育了奥妙无穷的太极拳。陈家沟,是中外人士向往、游览、拜师学艺的“太极圣地”。 这是一个卧虎藏龙的村庄。当地民谣道:“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 石隹 。”这个村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几岁孩童,几乎人人都会打太极拳。自从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创编了太极拳以来,陈家沟代代相传,名手辈出,傲然屹立于中华武术之林。 陈家沟的习武之风可以追溯到600年前。那时,陈家沟叫常阳村。据《温县志》载: “ 明洪武初年,元铁木耳守怀庆府,明兵久攻不下,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民间传说,朱元璋曾经派兵三次血洗怀庆府。明兵所到之处,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使得怀府八县,白骨露于野,千村无鸡鸣,三百里方圆,荒无人烟。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又下了一道圣旨:“从山西洪洞县一带向怀庆府境内移民。有个名叫陈卜的青年,祖籍山西泽州东土河村人氏,因家乡连年干旱,庄稼无收,眼看活不下去,只好扶老拖幼,出外逃荒,辗转来到了洪洞县,不想正敢上移民,陈卜一家,也被官兵胁迫, 一路东南,往怀庆府而来。 这陈卜,便是陈家沟陈氏一世祖。陈卜为人仗义,古道热肠,移民路上,时时扶危救困。来到温县境内,陈卜和一些移民筑土为墙,结草为房,建起一个村庄。村须有名,大家敬重陈卜,便以他的名字为村名,立村陈卜庄。如今村仍在,名依旧,村东北隅水井上的石盖,村民传说:“是当年陈卜使用过的石碾盘。”住了两年,陈卜嫌陈卜庄的地势低洼,又迁居常杨村。陈卜精于拳械。他发现附近岭中多有土匪,便在村中设立拳社,教授子弟,保卫桑梓。《温县志》载:这个拳社,“陈家沟世代习武之先河。” 后来,陈家人丁兴旺, 在村中渐成大户,陈家武术闻名遐迩,加之村中沟壑纵横, 人们便把常阳村渐渐叫成了陈家沟 。 汲黄河之膏泽,纳太行之灵秀。明末清初,陈家沟出了一位武学大师,他就是陈卜的九世孙,如今被人们尊为:“太极始祖”的陈王廷。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据《温县志》载:“陈王廷于武功一道出类拔萃,熟读经书,学识渊博。文事武备,皆卓越一时``````惜乎生不逢时,报国无门,遂隐居乡里,创拳遗世。” 陈王廷时值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他久不得志,晚年干脆闭门不出,潜心研究各家各派武术,较其异同,发起精要。时日即久,心得即多,便萌生创新思想。 他在祖传拳武术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取法《河图》《洛书》中的阴阳五行之理,结合中国医学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之术,创编了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特色的新拳种。他名之为“太极拳”。 此后,陈王廷又把太极拳的招式化入各类武术器械中,依照太极拳原理,创造了刀法,枪法,剑法,棍法,锏法,双人推手,双人粘枪等等。也分别以太极名之。其中,双人推手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的技巧和技术问题。双人粘枪在拼刺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在我国武术史上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一首长短句抒发心怀: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钱即还。骄谄无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煞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坦、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听其自然。哪管它世态炎凉、权衡相参。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