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永亮) 时间:08年1月30日 淄博同会陈氏太极拳社---魏同会社长,1967年12月出生于胶东半岛,后移居淄博。 同会老师生长于武术世家,自幼饱受家学熏陶立志习武。跟随父辈习练家传‘地功拳’ 1988年求学于太极圣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同会老师天赋出众、习武刻苦,得到陈家沟多位太极名师悉心指点,同会老师上敬师长、谊结同门,练功常常通宵达旦,饮食坐卧犹在潜心思虑,沉迷太极如痴如醉,家乡与陈家沟远隔千里,不能常年聆听师言教诲,心意却与陈家沟时时相通,铭记恩师教诲不敢稍有懈怠,千锤百炼,终究功夫上身。历经几十载,渐渐拔萃于千万弟子中间。
陈氏太极拳一代大师陈正雷先生,见其卓越不凡,欣然收入门下,赐名陈德会,此后太极功夫更是突飞猛进,渐至炉火纯青。 同会老师多次参与国际赛事均夺冠而归,他表演的拳架套路,动如流水,静如山岳.慢若风摆杨柳,缠绵优雅,快如迅雷烈风刚猛浑厚,这极富美感与实用价值的动作,常观者手挑大拇指连连赞叹。擂台推手对抗赛中,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精英,同会老师势如猛虎所向披靡。 2005年国际太极年会中,同会老师一路拼搏闯入决赛遇到俄国大力士伊万诺夫,这位选手身高体壮,体重二百四十斤,一上来就凭借自身优势频频进攻,同会老师当时左臂受伤,机智迎战,身体似陀螺般灵活转动,将来力尽皆化开。几个照面过后,大力士渐显疲态,蓦地,大力士庞大的身躯如泰山压顶猛扑过来,同会老师身如闪电倏然一转,化开来势顺势出招,好一个太极拳的借力打力,大力士轰然倒地,赛场上掌声雷动。

陈德会老师扬名武林,常有武林人士慕名而来,。一日,山东烟台一位螳螂拳大师携弟子来访。这位德国弟子名约翰绰号‘罗汉’,早年习练西洋拳后转练螳螂拳颇有功底,特来切磋交流。约翰本以为凭借自己西洋拳的威力和螳螂拳的精巧密集,足可以战胜对手,不想一拳出去却像打在了转动圆球上,全然找不着力点,对方的身体似有一股强大的潜力将自己粘贴的进退失据,正彷徨间,被陈老师一个野马分鬃撂翻在地,起身后复又扑来,只见陈老师顺势一招高探马,‘罗汉’庞大的身躯飞了出去.一旁螳螂拳师见势不妙,急切吆喝双方住手。 陈老师与人交流武技总是点到为止,从不伤害对手为对方留下脸面。外行不明所以,其实胜负已分。前来切磋交流无不佩服陈老师技艺精湛心地仁厚,皆与陈德会老师结为挚友。 早在1999年,陈德会老师开设陈氏太极淄博辅导站开始传拳授艺,陈老师是严师,一招一式要求严厉细致,又如长兄,对学生教诲淳淳关心备至。曾有一位学员天资不错,练功也颇为刻苦,却因经济困难不得已欲中断学业,陈老师得知情况后,多方联系为其寻找路径,又慷慨资助数千元助其生活,这位学员的习武又得以继续。 有师如此,自然从者如云。陈老师善于根据学员不同阅历、年龄、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跟随陈老师用心习练二三年,大多能初窥门径。年长者身体硬朗神采奕奕,年少者刚柔并济稳健成熟颇有太极之风.

陈德会老师学员日益众多,又常应邀到知名高校 、机关单位进行讲学。忙碌起来经常废寝忘食, 在这个场地教练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赶到另一场地指点晨练,实在累极了,就近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复又起身教学。弘扬太极一腔热忱而又孜孜不倦,在场的学员皆受感动。 在陈老师倾心传授下,一大批拳坛新秀脱颖而出。吴加强、张北平、王红梅、韩宝珍、王贻亮、张峰、郑金玲、赵泽等等---他们跟随同会老师参加各类赛事,一个个英姿焕发摘金夺银。 2007年4月,在同会老师的精心筹备下,淄博同会陈氏太极拳社揭牌成立。 千余名学员欢欣鼓舞,拳社旨在弘扬太极文化、培养太极新秀,以传播健康、惠及民众为己任。

当年酷爱武术艰难求索的年轻人,今已绝技在身,年逾五十而犹意气风发 ,肩负着陈家沟太极大师们的重托和厚望,魏同会老师和他的精英弟子们, 在探求太极真谛、播撒太极火种的道路上正渐行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