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
若然识得环中趣,往复碾转见天真。 让这首脍炙人口的太极拳歌谣,伴随我们步入“淄博同会陈氏太极拳社”一同来探索远流长的太极拳文化。一、太极拳的渊流及发展 要知太极拳的来由,须明太极的涵义。“太”者,极大极至之意,“极”者,虚无渺茫之意。太极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极、阴阳之母。《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源的代名词,说明一切事物存在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法则。”太极拳就是依据人体的生理规律,及大自然的运转规律,创编而成的一种武术形式。按这些姿势要求练习,日久就可达到气机相通、真气充盈,阴阳平衡。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浑然一圆。

(一)太极拳的渊源 太极拳是中华武苑中的一枝奇葩异卉。自创始以来数百年间绵延发展。逐渐演变成陈、杨、武、吴、孙等五大流派。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太极拳,如雨后春笋生机盎然。并且走出国门,传播到海外。它独特的健身、技击功能,良好的养生效果,以及富蕴着人生哲理的文化内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所青睐。被誉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未来世纪人类自我保健的最佳手段。目前,全球习练太极拳的人已有一亿五千万之多,成为世界第一运动。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太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瑰宝。2007年9月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及国家传统文化管理中心,联袂挂牌,确定太极拳的发源地是河南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黄河岸北温县城东之清风岭上。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的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随陈氏人丁繁衍增多,家传武术又在附近大有声望,加之村中又有南北走向大沟,后称为陈家沟。 陈氏以耕读传家,闲暇习练家传武术,代代相传。至明末清初,陈氏第九世,出了一位武学泰斗“文事武备,卓越超群”名曰:王廷,字奏庭。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家传武功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年轻时单刀匹马威振江湖。曾担任县兵守备。未几,明亡而满清入关,他空怀壮志,报国不得其门。晚年,隐居故里,镇日以《黄庭经》为伴。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研究所得与《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引导、吐纳及中医经济学说相结合,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武术运动形式。据《陈氏拳械谱》载:陈王庭所造拳法有: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长拳一路。另外刀、枪、剑、棍及双人推手、双人粘枪、大杆对练等。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太极拳。

陈王廷所作《长短句》:“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无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听其自然,哪管它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自陈王廷创拳以后,在陈氏家族世代相传。当时民谣道:“喝口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可见陈沟人习练太极拳风气之盛。传至14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他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成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炮捶)。后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其特点是中正安舒,不偏不依,人送外号“牌位大王”。其子耕耘,孙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长兴公教有名弟子杨露蝉。自此太极拳走出陈姓家族,为世人所认识。 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陈氏17世,太极拳第9代传人。自幼秉承家学。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长期在北京授拳,使陈氏太极拳逐步走向社会,为世人所熟悉。当时武术诗人杨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他功力深厚,拳艺高超。刚柔相济,采、扌列、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威力惊人,独步京城。被京都武术界人士推祟,尊其为拳术大师“太极一人”。实践中,他在老架招式里,增加许多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太极拳一路、二路被称为新架太极拳。(二)陈氏太极拳的发展: 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武、孙四大流派。杨式太极拳: 杨福魁(1799—1871)字露禅,河北永年人。自幼家贫,随药商陈德瑚学徒,后跟陈回陈家沟家中做杂务。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做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与陈德瑚商量后,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练功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翻身跌下来,醒后再练。如是十余年拳乃练成。经老师及东家同意,离开陈沟回归故里。杨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武术界称为“杨无敌”。后进清宫教拳,习拳者多为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的体质,将陈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及跳跃发力动作进行改动,后经其孙杨澄甫完善形成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拳。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缓和,要求绵里藏针。吴式太极拳: 吴鉴全,(1870—1942)满族人,学于杨家。后从汉姓“吴”。拳架柔和,大小适中,推手守静而不妄动。曾在上海开办拳社。成为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于同乡杨露禅大架子。后幕名到陈家沟求学,拜陈氏小架一派陈青萍为师。潜心研究,终成一派。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其传人郝为真(1849—1920)。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拳,精于易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形意述真》等书。有“活猴”美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从古代打到现在,从国内打向世界,几百年来经久不衰,名人辈出,而享誉当代武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陈家沟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 二、陈氏太极拳的特点(一)外似处女 内似金刚 陈氏太极拳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其攻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摧枯拉朽。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二)螺旋缠绕 连绵不断 陈氏太极拳符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大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陈氏太极拳图说》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符合经络学说,是其他学派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三)导引、吐纳内外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就有记载,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四)刚柔相济 快慢相间 刚和柔,两者相互对立,然而陈氏太极拳却把刚劲与柔劲糅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何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太极拳十大要论》指出:“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沾、粘、连、随、腾、闪、折、空、扌朋、扌履、挤、按无不得其自然也。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三、陈氏太极拳的健身、技击作用
(五层功夫)
一阴九阳根头棍
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
四阴六阳类好手
五阴五阳称妙手(一)健身作用 陈氏太极拳总结了前人各种养生之术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螺旋缠丝运动融于清静之中,把清静化于螺旋缠丝运动之内。这种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产生了内气与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安逸,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生,宗气得充,精气得保,收到祛病健身,技击防身的双重效果。 练习陈氏太极拳,可达到以下健身效果:1.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开发潜质,清除病灶反馈性影响。对精神创伤,如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2.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提高气体交换能力。特别是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呼吸方式要求深长匀柔,可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具体表现是在练拳时“汗流浃背不发喘”它对防治慢性肺气肿有一定的作用。对防治各种慢性肺部病变均很适宜。3.强健肌肉,改善骨的理化特性,畅通经络,有利于营卫气血的通行。长期锻炼可使肌肉丰满发达,骨骼强健有力,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对老年人关节病能有良好的预防作用。练到一定程度可调动内气、打通经络,可使肾气旺盛,带脉充盈,阴阳调和,神清目明,升提中气,增强韧带及扩约肌功能。故对脱肛、痔疮、子宫下垂均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当然,要使其起到防病健身作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动作正确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刻苦锻炼,不管男女老幼,都可收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二)技击作用 打手歌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拳经总歌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扌朋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桩根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四、陈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正雷及其得意门生——

陈正雷大师,1949年5月生于太极圣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河南省武协副主席,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执行会长,陈家沟太极拳馆馆长。2006年被国家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杰出传人。绝技在身有“太极金刚”之美称,享誉海内外,被国内外50多个武术团体聘为太极拳顾问、名誉主席和会长。在练功授拳的同时,勤于笔耕,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发行。

同会拳社社长--陈德会(艺名)先生,为陈正雷大师正传入门弟子。本名魏同会,1967年12月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习武。八十年代末开始赴陈家沟学艺,追随陈正雷大师二十余载。首批获陈家沟太极拳馆教练证书。精通太极理论,擅长太极推手。多次带队参加国际太极拳大赛。获金牌30枚、银牌13枚。1996年入选《陈氏太极拳精英集粹》一书。现为市武协副秘书长。 自上世纪90年代末 ,秉承陈正雷大师“弘扬太极,造福人类”之宗旨在全国各地传拳授艺,历经十几年,辛勤耕耘,桃李满门。五、朝气蓬勃的同会拳社 淄博同会陈氏太极拳社经体育局、民政局批准注册成立,是鲁中地区唯一合法资质的陈家沟太极拳健身会馆。由陈德会先生任总教头,教练员全部经山东省武术管理中心统一考核,颁发教练证书。拳社成立以来,培训各级机关、学校、单位学员五千余人。代表市武协参加各级大赛,多次荣获团体第一。 拳社总部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拥有推手实战及传统套路训练大厅,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感受太极文化、体悟太极真谛的最佳去处。为方便广大群众就近学习,下设:人民公园、植物园、火炬广场、山铝体育馆、山东理工大学辅导站。 新年新气象,淄博同会陈氏太极拳社全体成员正以崭新的面貌,愉悦的姿态 ,孜孜不倦地传播着健康,与大家一同共创美好明天。
作者:陈德会、马艳艳